寒露丨萧疏桐叶上,月白露初团
  
 寒露,为每年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在公历10月7日-9日交节。寒露节气后,昼渐短,夜渐长;热气退去,寒气渐生。至此,北方城市已进入深秋,或将进入冬季;而南方城市也秋意渐浓,空气不再那么潮湿。寒露时,气温比白露更低,地面上的晨露将更多地以已凝结状态出现。元代吴澄就曾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言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
 寒露是一年中第一个带“寒”字的节气,此时的气候变化也就不言而喻了。白露为炎热向凉爽的过渡,寒露则为凉爽向寒冷的转折。
 虽然南北方的秋季,在此时可能最为不同。北方已进入深秋,新疆北部与东北北部可能已经出现降雪;而南方虽然不如此寒冷,但气温也已很难再回升至30摄氏度之上。
  
 寒露·三候
 初候,鸿雁来宾。
 在此时,
 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,
 大举南飞。
  
 二候,雀入水为蛤。
 因天气寒冷,
 鲜见鸟雀,
 而海边则出现了许多蛤蜊,
 两者纹路相似,
 人们因此认为,
 蛤蜊为入水之鸟雀化身而成。
  
 三候,菊有黄华。
 百草华于阳,
 唯菊华于阴。
 菊花在寒冷的时节开放。
  
 寒露·养生
 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;
 寒露过后,
 天气进一步由凉爽向寒冷转变,
 因此更应注意保暖,
 尤其是足部的保暖。
  
 通风换气。
 随着天气变凉,
 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减少了,
 更多地留在屋内,
 因此,
 室内的通风换气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 颂赞塔城的窗外,可以看到梯田和山脉。
  
 寒露·习俗
  
 登高;
 重阳节总伴在寒露前后,
 而寒露时节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,
 因此,
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,
 也渐渐成了寒露的习俗。
  
 赏红叶;
 在北京,
 登香山赏红叶,
 已成为了人们秋季出游的重头戏。
  
 香山红叶节
 秋钓边;
 寒露已是深秋之时,
 水温也随气温下降,
 鱼会游至相对较暖的靠岸地区,
 因此在岸边垂钓,
 往往更容易钓到鱼。
  
 斗蛐蛐。
 老北京人还喜欢在秋季逗蟋蟀,
 好像听到了蛐蛐叫,
 就感觉到秋天到了。
  
 寒露·饮食
 吃花糕;
 九九重阳,
 登高,
 且吃花糕。
 吃芝麻;
  
 顺应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养生理论,
 民间有了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,
 各种黑芝麻制品,
 都深受欢迎。
  
 吃螃蟹。
 寒露时节的螃蟹正肥美,
 在江浙一带,
 多有寒露蒸螃蟹的习惯。
  
  
 寒露时节,
 夜渐长,日渐短;
 热消退,寒渐生。
 来源: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中文网